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的符号修辞及传统审美复归

刘小波

刘小波. 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的符号修辞及传统审美复归[J]. 《金钥匙(汉文、蒙古文)》, 2022, (3): 43-50.
引用本文: 刘小波. 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的符号修辞及传统审美复归[J]. 《金钥匙(汉文、蒙古文)》, 2022, (3): 43-50.

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的符号修辞及传统审美复归

基金项目: 

“四川大学川大学派培育资助项目”成果。

详细信息
    作者简介:

    刘小波,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,《当代文坛》编辑部主任。

  • 摘要: 艺术普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,同时具有历史的延续性。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编码的时候挪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影响,流行音乐整体上呈现出传统审美的回归姿态。总体来看,当代流行音乐中大部分的音乐编码是“回溯型”的,即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音乐艺术中汲取灵感。最终,使得近年来的流行音乐文本编码有一种传统审美回归的态势,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质,凸显出特定的文化基因。
  • [1] 亨利·斯科夫·托尔格.流行音乐[M].管震湖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7:25.
    [2] 尤静波.中国流行音乐简史[M].上海:上海音乐出版社,2015:4.
    [3] 匪石.中国音乐改良说[M]//明言.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文献导读.上海: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,2010:40.
    [4] 崔明淑.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因素研究[D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,2007.
    [5] 赵毅衡.符号学[M].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2.
    [6] 马树春.流行歌词的比喻特色及其文化透视[J].广西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2004(3).
    [7] 林信华.社会符号学[M].上海:东方出版中心,2011:
    [8] 陈占彪.流行音乐、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——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论争[J].社会科学,2010(2).
    [9] 郭鸿.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8:164.
    [10] 陆正兰."中国风"歌词的性别诉求:一个符号学分析[J].四川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2012(2).
    [11] 江明惇.中国民间音乐概论[M].上海:上海音乐出版社,2016:19.
    [12] 吴兴明.重建意义论的文学理论[J].文艺研究,2016(3).
    [13] 周宪.审美论回归之路[J].文艺研究,2016(1).
    [14] 周计武.当代艺术中的中国符号与身份想象[J].艺术百家,2015(6).
    [15] 周显宝,熊楚月.民间文艺复兴: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——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[J].南京艺术学院学报·音乐与表演,2016(1).
    [16] 陈小奇,陈志红.草堂对话: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文化[M].广州:新世纪出版社,2008:102.
    [17] 吴越.探讨数码时代的中国音乐产业[M]//张新建,赵大新.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高级论坛文集(2004).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4:71-77.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3
  • HTML全文浏览量:  0
  • PDF下载量:  0
  • 被引次数: 0
出版历程
  • 网络出版日期:  2024-01-23
  • 刊出日期:  2022-05-10

目录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